曾經以人力資源支持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成為工業機器人的最大買家——上漲的薪資成本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競爭迫使很多制造商都轉向對技術的依賴。一度光環萬丈人口紅利現在已經消失不見,面對生產效率需求的日益提高,機器換人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未來發展唯一的出路。
中國機器人需求量的增長主要是受到大規模跨國制造商,特別是汽車行業制造企業的推動。管理咨詢企業Solidiance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汽車制造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同時也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量的60%。
“很多中國企業還是希望看到有人竭盡全力來搬起重物,而不是花錢購買昂貴的起降平臺。”但是感應器,液壓設備,移動性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讓工業機器人變得更加靈活,精確,以及自主,它們已經可以被用在非常廣泛的制造業場合。
中國企業更多的時候還是在勞動力的基礎上利用人多力量大的老道理來對抗正在一步步蠶食舊系統的機械生產。但是在重復簡單機械工作的時候,工業機器人所表現出來的優勢不是一點半點,雖說不少國內企業也在說著機器換人,但是項工程的巨大的成本將會成為最大的一道坎。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一擲千金買來機器人 “干掉”人工勞動力的。短期來說,熟練的老員工再沒有退休之前他們還將會是企業最主要的核心勞動力。
除去國內企業,在華的外企類似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和德國庫卡這樣的全球性機器人公司正在向中國市場投入更多資源,希望從這個國家高速的自動化中獲得經濟利益。2011年的時候,富士康設立在深圳的蘋果代工廠公布了一個“百萬機器人大軍”的三年計劃,將取代那些從事重復性手動工作的工人。
雖然中國是世界增長最迅速的機器人市場,日本還是在工業機器人的占有量上排第一名,2012年的時候,該國運行中的工業機器人有31萬臺,相比之下,中國有9.6萬臺,美國有16.8萬臺。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雖然媒體新聞都鋪天蓋地的宣傳著這一次工業市場的轉變,這一個正的增長量,但是在不同的基數面前這樣的
數字立刻就顯得蒼白無力。這是工業機器人給中國制造帶來的改變和成長,延續這個良好的態勢繼續加速機器和人的融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以人取勝的世界工廠之名,打造屬于中國特色的“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