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由興起到盛興,總要有率先吃螃蟹者,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編輯盤點發現,工程機械行業中率先引進乃至參與設計工業機器人這種“吃螃蟹”者,徐工、三一、中聯、山推等國內知名企業赫然在列,成為引領機器人應用的行業先鋒。
徐工2012年對裝載機制造投入了145臺套工業機器人,零部件下料之后,借鑒汽車制造技術,所有結構件自動進入積放鏈,下一工序的焊接、涂裝、裝配等全部通過積放鏈懸掛起來進行操作。
引進機器人的裨益在三一重機的快速發展上也可窺一二。《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及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7年,兩臺機器人現身三一重機生產線。此后,企業銷量突飛猛進,機器人隊伍也隨之壯大。在三一重機臨港產業園中,就能看到200多臺機器人各司其職,忙著切割、焊接、涂裝或者涂膠等工作,個個都是以一當五的好手。
中聯重科對工業機器人的引入也是從焊接領域入手,2012年10月24日,中聯重科沅江工業園正式啟用攪拌車攪拌筒內焊縫焊接機器人生產系統;11月中旬,隨著中聯工程起重機公司泉塘工業園結構車間第11臺焊接機器人安裝調試完成并正式交付使用,中聯重科輪式起重機吊臂、轉臺、車架和支腿四大結構件焊接工藝全面挺進了機器人時代。
山推作為國內大型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和推土機行業龍頭企業,在自動化焊接設備的應用上應該說走到了國內同行的前列,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應用焊接機器人和自動化焊接專機。這些舉措不僅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也轉變了員工的傳統觀念。
引入工業機器人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除了上述企業之外,國內有實力有發展需求的企業也都在紛紛加速工業機器人的上馬,如廈工、龍工、德工等工程機械企業。據了解,很多已經嘗到甜頭的機械制造企業,如今遇到能上機器設備的,都不愿意再用人工。
助推生產結構變革發展現代化管理模式
不過,事情總有兩面性,工業機器人雖然有眾多優點,也是將來工程機械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但其為企業帶來的更大的改變在于,這其實是一場管理模式的變革。正如三一重機董事長俞宏福所言,機器人不是單一機器的概念,它是一個體系,需要我們事先去籌劃,需要改變我們的思路和管理方式。
在生產車間,工人有熟手和生手之分,他們不但容易疲勞而且會受情緒影響,出活兒有好壞之分,而機器人不存在這些問題。但是,機器人也同樣不像人一樣擅于轉圜,對零部件以及前道工序標準化的要求相當高,就像拼裝積木,倘若零件不合尺寸,這個拼裝高手可就無用武之地了。也因此,使用機器人對于企業的管理能力要求甚高,這包括對機器人本身的研究,對整個生產線的綜合協調,乃至對原料的選擇和把控。
以三一重機為例,在以往的采購上,同一種零配件可能來自于不同廠家,而且價格是主導考慮因素。但是,因為機器人對零配件的一致性要求極高,三一重機開始要求供應商提供自己指定的材料。而這一點也直接反映到管理制度中,在材料的選擇上,一致性成為首要指標。
由以人為主導的生產模式發展為以機器人為主導的制造模式,這雖然會減少一些傳統就業崗位,但新的智能制造模式也會產生很多新的崗位。工人不會因為新設備的到來而被淘汰,而會因為不適應或不學習而被淘汰,在機器自動化時代,工人只要能保持學習的欲望,適應新崗位、新設備,就無需擔憂被淘汰。
機器人應用受限摸索前行中的變革
盡管一直不乏“吃螃蟹的人”,但行業離大規模的機器人應用還有些時日。目前,工程機械的生產線上依舊以人工為主,而自動化水平羸弱。
這與工程機械產品的特點不無關系,首先,零部件自重大、結構復雜、焊接質量要求高、工作量巨大、品種型號多,制約了工程機械生產線自動化水平的發展。其次,由于機器人構造的復雜和精密,對維修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時還需要廠家的協助,也對操作機器人的工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示教編程、故障排除等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另外,最初的焊接機器人都是原裝進口,配件不容易準備,使用成本較高。自動化要的是效益,不單純是速度。最初應用機器人時,不少企業也走了一些彎路,機器人的柔性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據調查,一些企業引進的弧焊機器人,由于各種原因,仍有一些處于負荷不滿或不能正常運轉的狀態,直接影響到更多企業使用機器人的信心。
雖然,現在應用到工程機械產品上的工業機器人還有很多局限性,但隨著技術發展以及企業長時間的摸索和實踐,在人口紅利減弱的背景下,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要創造新的競爭力,實現高端化的制造工藝,就必須進行變革,企業對機器人的使用一定會越來越多。